2025年,区农业农村局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两项工作机制”“十二项专项行动”“四项重点工作”为指引,以项目为导向,狠抓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招引与建设,加快实现农业“五谷丰登”、农村“张灯结彩”和农民“年年有余”的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高站位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住“基本盘”
始终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真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继续组织实施粮油高产竞赛和部省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高产优质协同,全年粮食播种面产水平在2024年定案数基础上分别提升2%和3%。蔬菜面积稳定在59.3万亩次,总产量140万吨;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5.4万亩左右。优化生猪产能调控,全区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9000头左右。二是强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支撑。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28年将能够建设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核心田块连片化、项目区域规模化、建设内容标准化和建后利用高效化“四化同步”,打造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美丽宜耕的规模化良田。2025年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三是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组织实施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持续加大长江三角洲白山羊、沙乌头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推进沙乌头猪资源扩大群体规模、开展抢救性保护,积极申报国家级海门山羊核心育种场。做大做强海蜜甜瓜品牌,大力推广海蜜甜瓜,力争申报1个新品种。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深入推进农产品“两品一标”行动,加快实现由产品向绿优产业的转变,加强绿色食品“五有”规范化建设,支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对接基地产品。2025年保持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9%以上。
二、高水平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下好“先手棋”
持续放大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优势,提高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是加大农业项目招引力度。积极跟进在谈的32个农业项目,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紧盯一季度开工的18个项目,服务投资主体加快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快推进博涛米业、三合鸡场、常海食品、乐轻饮料、光荣休闲、中铁农业等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025年持续加大农业产业项目招引力度,主动外出招商,组织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2次以上,多层次开展小型主题招商活动,新签约农业项目不少于30个;全年新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8个以上,投资额不少于22亿元;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走访,积极协调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才、用地、融资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大力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围绕海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优质稻麦、绿色蔬果、海门山羊、海门肉鸡、特粮特经、四青作物等链条完整、带动明显、品牌显著、联结紧密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025年新申报南通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区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00亿元。三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推动海门休闲农业提质增效,组织2个以上单位申报省级及以上休闲农业基地(园区、企业),力争休闲农业综合收入8亿元以上。四是加强品牌农业打造。重点打造具有海门特色的海门大米、海门山羊、海门黄鸡、海门果蔬等品牌农业,申报市级及以上农业品牌(品牌项目)2个以上。2025年计划组织参加市级及以上农产品展销活动3次以上。
三、高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高“辨识度”
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精心打造农民群众的美好家园。一是继续做好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工作。2025年计划培育南通市级先行村4个。同时,督促各区镇落实好2022-2024年25个先行村乡村振兴项目的长效管护工作,持续增加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成常乐镇2023—2025年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项目市、区两级验收。二是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统筹推进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按照“十有”标准打造培育15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规划设计、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富民增收和乡村治理五个协同,高标准建成张謇故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强化农业生产基础建设,推动路网连接互通、水系综合整治、农民住房生活条件改善,积极打造空间布局优、基础设施好、产业支撑强、生态环境美、治理程度高的现代化乡村。四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成效。总结成果经验,提炼形成对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长效管理制度与做法,以综改试点经验推进农业强区建设,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海门模式”。
四、高质量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增加“含金量”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提升农民能力素质,健全农民增收机制,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一是守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完善覆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确保全区不出现返贫或新致贫。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和经济薄弱村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奔小康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富口袋,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根据《UedBet体育鼓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创新发展模式,多途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要素激发农民增收活力,全方位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水平,2025年村级集体经济性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左右。三是富脑袋,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2025年,按照“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的要求,举办种养殖农业职业技能培训25期,培育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举办农民综合素养整体提升培训班12期,培训小农户600人以上;举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培训班2期,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125人;举办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班2期,培训电商新农人140人。抓好农民培训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好3个省级基地、5个市级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
五、高效率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拧好“安全阀”
围绕海洋渔业、农业机械、休闲农业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推动全区农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一是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检查。综合运用“四不两直”、明查暗访、联合行动等方式,督促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健全完善重大事故隐患自查自改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加强农业领域消防安全管理,提升农业领域应急管理水平。二是持续提升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规定,巩固2021年以来禁捕退捕工作成果,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聚焦海洋渔业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安全、农资打假、农村宅基地违建等领域的执法检查工作,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水平。三是持续推进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坚持“六盯”工作法,巩固渔船管理服务组织化,实现“依港管船,依港管人”。完善渔港防灾减灾、防污染配套设施,提升渔港抵御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力。深化属地政府牵头、多部门协作机制,持续开展涉海“三非”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严打涉海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