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5年3月10日上午10:00
主 题:2024年海门重大天气气候事件、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
地 点:海门区气象局五楼会议室
发布人:葛亚东 海门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顾 浩 海门区气象局气象台副台长(主持工作)
主持人:孙 熔 海门区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邀请媒体:海门区融媒体中心、海门日报、海门交通音乐电台
图文实录:
孙 熔: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葛亚东,气象台副台长顾浩,为大家介绍2024年海门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相关情况,以及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有关情况。下面,有请葛亚东局长进行介绍。
葛亚东:
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气象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2024年我区年平均气温17.2℃,较常年异常偏高,创海门建站以来年平均温度的最高记录;年降水总量1169.4毫米,与常年基本持平;日照时数1920.2小时,较常年偏少51.8小时。2024年我区天气形势复杂,极端事件频发,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大风、暴雨、强对流、高温、台风、雾等,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汛期持续高温,再度刷新历史第二长夏季记录
2024年夏季持续135天,较常年夏季偏多了20天。我区于5月20日入夏,较常年(6月1日)提早12天;于10月2日入秋,较常年(9月24日)偏晚8天,夏季的时长仅次于2021年夏季144天,将2023年夏季128天的记录再度刷新。全年出现≥35.0℃以上的高温日29天,位居历史第三。
二、2月降水异常偏多,刷新历史纪录
2月海门本站降水量132.1毫米,为海门本站建站以来2月降雨量第二高,仅次于2014年2月141.7毫米。
三、3月气温变幅大,日最高气温创新高
3月我区气温如“坐过山车”般经历三次起伏,3月31日海门本站日最高气温达30.3℃,打破建站以来3月的日最高气温纪录。
四、梅雨期出现中断,伴随晴热高温天气
我区于6月19日入梅,正常(常年6月18日);7月16日出梅,略晚(常年7月13日);梅雨期27天,略长(常年25天);其中7月3-8日梅雨中断,出现晴热高温天气。2024年梅雨期间海门本站累积雨量373.5毫米,较常年(267.5毫米)偏多4成,为1991年以来第九位。全区累积降水量超过300毫米站点27个,超过400毫米站点1个,梅雨期高温日数6天。梅雨期出现5次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过程。
五、强对流天气频发,极端天气过程致灾严重
2024年我区共出现9次区域性强对流过程,最大小时雨量100.2毫米(余东镇站,8月12日14-15时);陆上最大风速24.8米/秒(10级,临江镇长滩公园站,8月8日)。受强对流影响,8月8日下午到夜间我区大部分区镇(街道)出现雷电活动,并伴有雷暴大风、局地短时强降水。
六、4天内双台风影响,遇新中国成立以来进入江苏最强台风
9月16日,第13号台风“贝碧嘉”登陆浦东临港,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2米/秒,强台风级),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也是进入江苏的最强台风,受其影响,9月15日20时至17日08时我区出现阵雨或雷雨,雨量大到暴雨,全区所有站点均出现7级以上大风,其中8级5个、9级15个、10级6个、11级2个。仅三天后(19日),我区再次遭受第14号台风“普拉桑”侵袭,受“普拉桑”影响,9月19日08时至21日08时我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全区共有10个站点出现7级以上大风。
七、秋末遭遇台风,单日雨量破11月纪录
受21号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我区在11月出现罕见的暴雨、局部大暴雨。11月1日海门本站累积雨量85.4毫米,打破11月的日降水量纪录,全区共有23个站点出现7级以上大风,其中8级2个。
一直以来,区气象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UedBet体育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要求,坚持“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全力做好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世界气象日:今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这一主题聚焦于全球气象灾害早期预警存在的差距,强调各国、各部门及全社会携手合作的重要性。早期预警在防灾减灾中起着关键作用,能为民众避险、政府决策、社会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深入贯彻这一主题,我局联合区图书馆、应急管理局、团区委、科协、妇联、邮政公司等单位,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且具意义的活动。3月15日下午在海门区图书馆举办“科技赋能,全民参与——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主题活动,联合多部门开展户外展览、开展科普讲座解读气象灾害早期预警原理、技术及社区应用,邀请南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专家分享AI在气象预报预警中的应用;我们还联合融媒体中心、区科协、区少工委等单位面向全区少先队员开展202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创作活动,征集遴选的作文、诗歌、书法和绘画作品将印发在《海之萌》气象专刊上;3月我们还将开展“预警零距离·全民在行动”户外宣传活动与“预警哨兵·探秘之旅”气象台站开放日活动,通过展示预警技术发展、设置趣味挑战赛等形式,普及气象防灾知识,市民可以走进气象局,了解气象观测和气象预警业务流程。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增强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
今天我们一起梳理2024年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目的是让公众更关注气象,提升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最大程度降低气象灾害损失。未来,海门气象将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履行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职责,为海门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力量。谢谢大家!
孙 熔:
感谢葛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记 者:
气候对农业产生具有关键性影响,2025年春耕期间,预计气候情况如何?对农业生产会有哪些影响?气象局有什么针对性的服务举措?
孙 熔:
这个问题请海门区气象台副台长顾浩回答。
顾 浩:
目前根据气象资料和预测模型分析,预计今年春季降水量160~180毫米,较常年(226.9毫米)偏少2~3成,其中3月较常年略偏多,4月和5月较常年偏少2~3成。预计平均气温15.0~15.5℃,较常年(14.6℃)偏高0~1℃,其中3月较常年偏高0~2℃、4月和5月均较常年偏高0~1℃。
3 月气温升高,可能使部分作物生育期提前,若叠加 4 月潜在的倒春寒,将增加作物幼芽遭受冻害的风险。另外春季积温偏高,可能加快虫卵越冬后的孵化进程,需要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降水方面,3 月局地强降水会干扰春播进度,4 至 5 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少,蒸发量上升,将影响水稻育秧及旱地作物水分临界期的水分供应。
针对这些情况,气象局将采取多项服务举措。加强气象监测,加密观测频次,利用卫星、雷达等设备实时监测天气变化;精准预报预警,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气象信息,让农户提前知晓天气变动;强化与农业部门协作,共同制定应对方案,指导农户根据天气合理安排农事;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农户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如土壤墒情监测报告、农田小气候预报等,助力农户科学种田。
记 者:
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普通市民参与这些活动能收获什么?
孙 熔:
请顾台长回答这个问题。
顾 浩:
今年世界气象日活动有不少创新点。在活动形式上,更注重互动体验,今年将首次在区图书馆联合多家单位开展科普活动,气象日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气象台站开放日的“沉浸式体验 + 互动科普”模式,让市民亲身体验气象工作;户外宣传的拼图挑战赛等趣味环节,增强了参与度。内容上,我们紧密结合今年世界气象日“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的主题,深入讲解早期预警相关知识,剖析科技在其中的应用。我们还首次联合融媒体中心、区科协、区少工委面向全区少先队员开展202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创作活动,征集的作品将印发在《海之萌》气象专刊上。市民参与活动能收获丰富的气象知识,了解气象灾害早期预警原理和获取渠道,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在讲座中能学习到不同气象灾害的避险要点;在户外宣传活动里通过趣味互动记住预警标识和防御措施。同时还能增强对气象工作的理解,更好地关注气候变化,参与到气象防灾减灾行动中。
我们期待着每一位市民朋友都能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们都有丰富的活动等待着大家的参与,同时也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缩小早期预警差距。
记 者:
据中国气象局官方发布,2024年无论是对中国来说还是对全球来说,均是历史最暖年,海门的年平均温度也创下历史记录,气候越来越暖,是否意味着气候风险越来越高?应对这样的风险,海门区气象局采取了哪些措施?
孙 熔:
有请葛局长解答。
葛亚东:
气候变化确实会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比如全球变暖加剧水循环,同时显著影响降水空间分布,极端降水事件变得更强、更频繁。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下降,酷热干旱事件及复合洪水事件等极端事件更加频繁。海门2024年年均气温创历史新高,气候风险呈现复杂性、突发性特征。
对此,我局以“递进式气象服务”为核心,构建全链条防灾减灾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强化“31631”递进式服务机制,实现风险分级防控。针对台风、强降雨等高影响天气,按照“长时效预报预警、中短期精准定位、临灾靶向叫应”三阶段递进响应。例如,在梅雨、汛期等关键期,提前一周发布气候趋势预测,为部门预置力量争取时间;提前3天,细化重要天气过程的种类、量级和影响区域,开展灾害性天气气象影响预估服务,视天气变化情况发布气象信息专报,给出影响及对策建议;提前1天,启动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服务专题天气会商,开展专项服务,明确重要天气影响主要时段、具体量级以及精细到区镇的方位落区,给出影响分析、风险评估和措施建议,视天气变化情况发布灾害性天气过程影响分析或风险提示。提前6小时,加密天气会商,跟踪研判灾害性天气过程影响程度和重点影响时段,强化监测与联防,细化强度及时空分布预报,发布短时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时开展叫应工作;提前3小时,跟踪监测天气,加强天气实况监测,及时调整预警信号级别、影响区域和影响时间等,滚动发布短临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时开展临灾叫应工作;提前0-1小时,强化天气实况监测,滚动更新短临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根据天气演变和服务需求,开展重要天气跟踪服务,及时为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点对点的重要天气实况、预报预警和影响分析服务。这一模式在2024年强降雨过程中成功助力人员避险转移,减少了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第二,深化智慧气象支撑能力。依托现代化气象监测网络和智能预报技术,实现分钟级气象数据更新与公里级网格预报,提升暴雨、雷暴等短临天气的捕捉能力。同时,联合应急、水利等部门建立灾害风险联合会商机制,动态评估气象灾害对城市运行、农业生产的影响,为精准防御提供决策依据。第三,推动科普与应急响应融合。通过新闻发布会、线上访谈等渠道,向社会普及气候风险与防灾知识,引导公众科学应对极端天气。开展气象科普系列活动,重点解读递进式服务内涵,增强公众对预警信息的信任度和行动力。
海门气象局将持续完善“监测—预报—服务—响应”闭环,以递进式服务为抓手,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守护城市安全与人民福祉。
孙 熔:
由于时间有限,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若还有其他问题,会后可与我局相关同志交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