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处小麦拔节生长的关键时期,麦田管控显得尤为重要。今年,江心沙农场引进智慧农机,助力小麦春管更加精准高效。
前日上午,江心沙农场沙中分场麦田上空,一架搭载了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按照既定路线掠过嫩绿的麦苗,如同麦田的“智能医生”,为麦田建立动态电子档案。
据介绍,农技人员利用多光谱相机+无人机,可以快速扫描大片农田,感知麦子植株的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及水分含量等关键信息,同时监测光合作用、表面温度分布、地表土壤湿度、病虫害发生情况等重要数据,并综合生成一张麦田“处方图”(见图)。农业生产管理人员根据图片深浅不一的颜色分布,就能看出麦苗长势差异,在肥水运筹时,轻松研判哪块田需要增施、哪块地需要减量,从而指导植保无人机因田制宜、因苗施策,进行药肥变量喷施,对麦田提供精细化“医疗”,综合提高管理质效。苏垦农发江心沙分公司农业中心技术员叶童解释道:“在实时传回的图谱上,红色区域代表小麦覆盖率高,长势良好,我们在后期施肥打药时就要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颜色稍浅一些的橙色区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亚健康’地带,在后续培管上要更加关心好。”
叶童表示,利用多光谱无人机给麦田做“CT”,生成“处方图”,可以及时调整喷洒剂量、时长,再把植保指令传送给无人植保机,植保机就会根据苗弱苗强、病虫害情况进行施肥、喷药,对庄稼进行更加精准的“救治”。
苏垦农发江心沙分公司农业中心主管陈民轩感慨道:“过去要完成一块田的农情诊断,主要靠‘铁脚板’踏田和取样分析,效率低、时间长,而现在5分钟左右就能轻松搞定。”说着,陈民轩掰着手指头,算起了另一笔账:以前虽能在不同田块间实现差异化施肥,但同一块田间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现在变量可以精确到每一垄。这样一来,缺肥、长势较差的植株能及时得到养分补充,在短时间内赶上平均水平,旺长的也能得到有效调节,从而实现整个田块的均衡生长,构建起丰产稳产的群体质量。“多光谱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组合,作业效率提高了一半,还能节约15%~20%药肥用量,每亩降低了10元左右的生产成本,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陈民轩笑着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