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dBet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法治筑基,护航社会安全稳定
——海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五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3 字体:[ ]

平安与法治,是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轮与双翼,共同构筑起区域发展的坚实根基与可靠保障。“十四五”期间,海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力量赋能社会治理,描绘出一幅以“平安海门”“法治海门”为鲜明底色的发展画卷,为高质量发展筑起坚实屏障,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8923a6294c9a2f2dc4f47ad1cf3a3994.jpg

法治惠民

让公平正义深入人心

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的期盼与信任。“十四五”以来,海门将法治惠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法律服务沉到基层、走进生活,让法治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优化服务,守护百姓合法权益。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全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全面推行“应援尽援、应援优援”,通过“法润江海e服务”“12348”热线等线上渠道,打造“互联网+法律援助”服务新模式;推行法律援助“马上办”,构建“1+N”多元解纷机制,整合文书代写、取证指导、律师调解等服务内容,已累计为农民工等群体追回欠薪超1200万元,援助案件群众满意度达100%。

司法救助,传递法治温情关怀。持续健全司法救助机制,对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当事人及其家属依法予以经济帮扶,实实在在帮扶化解群众的“急难愁盼”。2024年,“情暖东洲”救助基金的设立,更探索出一条多元化救助的新路径。自2022年以来,海门检察院累计向近200名当事人发放救助金260余万元,让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

普法润心,培育全民法治信仰。着力推动普法工作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持续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常态化运行“三官一律”进网格机制;全面落实法治副校长制度,筑牢青少年法治教育防线;举办法治文艺巡演、“通法惠民”送法进基层等活动,推动法治宣传与群众文化生活相融合;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一批法治广场、长廊与主题公园,使群众在休闲中接受法治熏陶。

培育“法律明白人”,激活基层治理细胞。全区深入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使其成为群众身边的法治贴心人。目前,全区2014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村居一线。同时,积极推进“法律明白人工作室”建设,已建成“杨大姐工作站”“老兵张琰法律明白人工作室”等特色工作室17个,有效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

法治营商

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十四五”以来,海门将法治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致力于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护航经济行稳致远。

创新监督,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全区积极创新监督机制,建立“执法有度·企码无忧”行政执法监督码,推行涉企检查“扫码入企”,实现执法全程数字化管理,已覆盖全区1331家规上工业企业。同时,全面应用南通市综合集成监管平台,全区执法机关认领涉企检查事项672项,覆盖企业192家。截至目前,涉企行政检查次数同比下降41.1%,实现执法效率与企业满意度双提升。

集成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积极打造“蓝绿护企驿站”“涉企服务直通车”等特色平台,整合司法、执法与法律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法律风险防范、产权保护、合同审查等“一站式”服务,实现按需“坐诊”与“出诊”相结合,成为护航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专业调处,高效化解纠纷。在产业聚集区设立法律援助站点,集中受理辖区法律援助案件,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服务。目前已建成机器人产业链“链上之家”、新业态“新驿家·货车司机之家”及“中天钢铁”等法援站点。各站点互联共通,及时总结劳资纠纷、工伤等共性问题,共享处理经验,提升纠纷化解效率。

法治政府

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十四五”以来,海门围绕法治政府建设核心任务,一体推进权力运行监督、司法服务提质与基层矛盾化解,以系统举措全面提升治理效能,驱动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切实提升。

规范用权,让依法行政成为自觉。高度重视行政诉讼工作,通过健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机制,有效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法治建设,在执法监督、法律服务、复议改革等领域形成多个数字化改革样本,走出“智治善治”新路径。今年,全省首个行政复议智能助手“复e通”上线运行,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50%,文书效率提升90%,类案检索效率提升95%。

司法为民,让公平正义高效实现。海门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司法服务。一方面,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推动诉讼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有效打破诉讼的时空限制,切实降低群众维权成本,以“数据多跑路”换来“群众少跑腿”。另一方面,聚焦民生关切,加大对劳动报酬、赡养费、工伤赔偿等案件的处理与执行力度,通过创新执行方式、开展专项行动,全力将当事人的“纸上权利”兑现为“真金白银”,以实际行动破解执行难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守护公共利益,彰显法治温度。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将公益诉讼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聚焦生态环境、食药安全、无障碍环境等核心领域,通过“诉前磋商+检察建议+提起诉讼”全链条履职,累计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61件,10起案例获评市级以上典型。另一方面,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推动建成生态修复基地近15万平方米,追缴食药领域赔偿金120余万元,完成500余处无障碍设施改造,以法治力量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深耕“枫桥经验”,让矛盾化解在基层。全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为重点,整合社会资源,高标准建成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全区295个村综治中心实现实体化运行,403名专职调解员与1503名兼职调解员活跃在一线。区综治中心设立医患、消费、劳动人事争议等15个专业调处工作站,处理复杂专业纠纷。据统计,全区年均调解矛盾超2万起,90%以上在镇村一级及时化解,筑起了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bef53085792bca0fc0e5399ec2bac65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