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dBet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竹篾翻飞五十载 非遗匠心盼传承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19 字体:[ ]

在海门街道三南村有一片小竹林,这片竹林至今已有20多年。竹林的主人张祖裕通过一双巧手,将一根根青竹变为各式各样的竹篮、竹筐、竹席……

4月16日,记者来到竹林时,张祖裕正在挑选合适的竹子。他凭着多年的经验,扫视了一圈竹林,便提起砍刀,麻利地从竹子的根部入手,三两下,一根翠绿的竹子便应声倒下。他将竹子扛在肩头,边走边告诉记者:“能够用来做竹编的青竹最少得是3年以上的,因为年份长的竹子才能有足够的韧性,经得起折腾。”记者跟随着张祖裕的脚步,回到他的小院,目之所及都是竹制品。

今年74岁的张祖裕是第五批海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竹编手艺人,儿时起,他就被爷爷编制的各种竹编吸引,每天放学回家就坐在小板凳上看竹条在爷爷手中“飞舞”。在张祖裕16岁的时候,他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是出门打工,还是从事父辈留下的手艺?经过反复考虑,张祖裕选择了自己的爱好——做竹编。然而,从单纯的兴趣到“立身”之本,却要经历一番淬炼与涅槃。

张祖裕表示,竹编看似简单,其实工序很复杂。补簟、破竹、劈篾、编织仅一个环节就有7至8道工序。在他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破篾这一道工序,需要把竹子锯开,再用刀劈成粗细相同、厚薄均匀的竹片,仅仅这一道工序,他就学习了一年时间。“虽然父亲会手把手教我,但一开始学劈篾的时候,手经常会被竹篾划破,手上大大小小的伤口不计其数。”张祖裕说,冬天竹条冰凉刺骨,夏天竹屑会扎得浑身发痒。做竹编还需要耐心、细心,编织一个小小的竹篮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大一些的竹筐则需要两到三天,而一条竹席更是需要一个月之久,不过他从未退缩,日复一日地练习,双手结满了厚实的老茧。

上世纪80年代,竹编手艺在村里十分吃香,由竹子编织而成的竹篮、竹筐是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但好景不长,随着制作快速、价格低廉的塑料制品进入市场,竹编产业也走向了衰落。“手艺人最难的就是坚持和创新,现在市场需求变了,如何在守着老手艺不丢的同时,又能跟上潮流审美,编出年轻人爱不释手的新样式?”张祖裕开始了新的尝试。他精心研究竹子,有针对性地选材,并用古法上色的手法创新竹制品的样式,在竹编中融入UedBet体育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内涵,让竹编作品更生动、更显韵味。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当作日常用品还可以作为工艺品,起到装饰作用,兼具双重价值。张祖裕的代表作“龙凤呈祥”编织画,就是用颜色不同的竹篾穿插编织,再通过挑、压、拼等编织技艺制成。他的许多工艺品目前陈列在江海博物馆,让UedBet体育的人看到了竹编这门手艺。

“做了五十多年了,竹编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现在对这份手艺不仅是热爱,更是珍惜,希望能传承下去。”张祖裕边抚摸着他的作品边说。或许,在工业化的浪潮中,竹编这样的老手艺终将面临挑战,但只要还有像张祖裕这样的人在,这些技艺就不会消失,他们会像竹林里的新笋一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