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块200亩的项目工地上,大型打桩机稳稳打下一根根桩。低沉的撞击声中,总投资30亿元的南通见真高端装备零部件制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一锤锤,不仅敲开了见真精密“打造百年基业”的序章,也标记下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时间刻度——从3月28日首次考察洽谈,到如今开工建设,仅半年时间。
“海门的高效服务,让我们在半导体国产化的赛道上,抢先迈出了关键一步。”望着繁忙的工地,见真精密机械公司董事长韦平平感慨道。
“四重吸引力”
让见真落子海门
项目投资主体——长春见真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起步于2016年长春的一间690平方米的租用厂房。9年时间,见真从普通精密加工转向半导体领域,凭借“装备、工艺、技术工人”三大核心优势,与高校共建实验室,让工艺工程师既参与研发,又上手操作,逐步在材料分析、热处理、切割工艺等环节实现技术突破,取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将产品精度控制在微米级。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吉林省瞪羚企业。
随着长三角地区客户突破20家,长春见真业务量成倍增长,已无法承载企业的发展雄心。“国内半导体设备是万亿级市场,我们必须找一个能快速落地、贴近客户的地方。”今年3月初,韦平平带队开启长三角“选址之旅”,先后考察南通4个区域,海门是最后一站,也是最终选择。
“这一决定源于海门令人无法拒绝的‘四重吸引力’。”韦平平表示。第一重是干部队伍的“专业与担当”。3月28日,见真项目首次来海考察,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半导体产业的熟悉程度令韦平平惊讶;4月初,区委主要领导直奔长春总部,双方就产业和企业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他们不仅懂政策,更懂我们的痛点,这样的合作令人安心。”韦平平说。第二重是张謇故里的“人文底蕴”。海门秀美的城市风貌与张謇实业救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韦平平,他说:“做半导体核心部件,本身就是补国产短板,这份情怀与张謇先生的精神高度契合,进一步坚定了企业在此扎根的决心。”第三重是“通沪一体”的交通优势。海门日益完善的大交通网络,为企业带来物流红利;海太长江隧道等重大工程推进,能大幅降低原材料与成品的运输成本。“我们的客户很多在上海、苏南,海门正处于黄金节点。”韦平平说。第四重是“拎包入驻”的硬件配套。200亩成熟地块,区域内高职院校提供人力资源,周边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无需等待土地与配套建设,对急于投产的见真而言,无疑是“及时雨”。项目5月1日拍板,5月9日签约,南通见真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迅速落户海门经开区。
“快”字贯穿全程
海门专班全链条护航
“签约只是起点,真正的‘海门速度’体现在项目落地的每个环节。海门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说到做到’。”韦平平回忆。项目刚签约,海门经开区专属服务专班随即到位,由分管副主任牵头,项目办、资规、行政审批等部门协同提供全流程服务,主要领导每周跟踪进度。
土地清障迅速完成。项目用地内有10余亩排水沟,若不处理将影响土地出让。
专班迅速协调施工队伍,仅用7天就把排水沟填平压实。“我们还在准备应对方案,海门已经解决了问题。”见真项目负责人表示。“全流程代办”让企业省心省力。企业注册、各类审批手续均有专人帮办代办,并开辟绿色通道。7月拿地,8月28日设备进场试装,10月8日全面开工,这一节奏比行业平均速度快了近3倍。
最让韦平平感动的是海门“想在前头”的贴心。见真早已订购了价值2亿元的国外高端“工业母机”及一批国产设备,若等厂房建成再安装,设备将闲置半年。专班了解后,立即从集微创新基地协调出标准厂房作为过渡生产工厂,目前部分设备已进场调试。“过渡工厂既避免设备闲置,缓解客户需求,也能提前培训工人,为一期满产储备人才。”韦平平说,过渡工厂年产值预计达3亿到4亿元。
锚定“进口替代”
见真绘就海门蓝图
半导体行业迭代极快,市场不等人。见真项目的一张工期表清晰明确了每个时间节点:2026年完成一期厂房建设;2027年实现满产;2028年产值突破10亿元到15亿元,吸纳就业人员1000人;二期100亩投产后,年产值有望冲击30亿元。
企业的底气源于对“进口替代”的专注。目前,见真所产的半导体精密核心部件已适配多家国内主流设备商。“一期设备投资达8亿元,多为国际先进的工业母机,公司将瞄准高端市场,在海门把‘国产替代’做深做实,为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贡献力量。”韦平平说。
人才是破局关键。见真已与海门中专达成合作,推行“工学一体”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理论,进厂练实操,毕业后直接上岗。“我们计划将工艺技术团队扩至200人,打造一支技术扎实、经验丰富的创新队伍。”韦平平表示,海门基地不仅是制造中心,更是半导体精密部件领域的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