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dBet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纺纱筒里的抗日壮歌
——季廷奎烈士的烽火岁月与精神传承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28 字体:[ ]

海门素有“纺织之乡”的美誉,百余年前,张謇先生怀着“实业救国”的宏愿,在海门创办大生三厂,点燃了民族工业自强的火种。而在抗日烽火中,一件普通的纺纱筒,又续写了海门人民自力更生、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近日,记者来到海门烈士馆,透过季廷奎烈士遗留的纺纱筒,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眼前这三件纺纱筒,由海门当地特有的青竹削制而成,筒身打磨得温润光滑。”区烈士陵园讲解员赵佳乐介绍,使用时,将棉花铺在膝头,用手指捻出细细的棉条,缠绕在纺锭钩针上,再用手快速转动纺纱筒,随着“吱呀吱呀”的声音,松散的棉花便被抽成均匀的棉线,源源不断地绕上筒身。它虽不及机器高效,却是抗战时期海门百姓最可靠的“后勤武器”。这些纺纱筒,正是来自当年季廷奎组织建立的袜厂。

1918年12月,季廷奎出生在海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时,海洪镇和义兴镇一带的日军,如同盘踞的毒蛇,不时窜出来烧杀抢掠,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年幼的季廷奎目睹暴行,心中埋下仇恨种子。1939年,21岁的季廷奎加入民兵组织,成为海中区最年轻的战士。

1941年,日军推行“清乡”政策,在交通要道修筑据点、拉起竹篱笆,妄图困死抗日力量。新四军领导海门百姓开展大生产运动,季廷奎积极响应,发动群众捐款建起袜厂。工人们白天躲避日军巡逻,夜晚在油灯下用纺纱筒纺线。季廷奎穿梭于各作坊,调试纺车、运送原料,他常说:“前线战士流血拼命,咱们在后方要把每一根线纺结实!”凭借出色表现,他被提拔为区大队指导员,继续带领群众与敌人斗争。

区烈士陵园文史研究室主任张国华介绍:“担任七区主任期间,季廷奎充分发挥组织才能,白天组织群众抢收抢种,保障粮食供应;夜晚带领民兵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割断电话线,让日伪军疲于奔命。在他的动员下,七区百姓自发组成运输队、担架队,为新四军传递情报、掩护伤员。”

季廷奎作战勇猛,机智过人。他曾单枪匹马抓获掉队日军,返程遇追兵时,躲进坟地伺机击毙敌人。一次行动后,他被追至海洪镇,将手枪藏入理发店灶膛,面对敌人搜身镇定自若,成功脱险。20岁时,父母为他定下婚约,他坚定道:“不消灭鬼子,我永不结婚。”1944年1月13日,阴沉的天空飘着细雨,富余区队和海中区队在通海庙附近集结待命,准备执行重要任务。通海庙地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新四军志在必得,季廷奎奉命前往通海庙南200米处的瞎子小店侦察敌情。然而,由于叛徒告密,行踪被日军发现,季廷奎陷入重围。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他毫不退缩,奋勇还击,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中弹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这位英雄,他的出生地被命名为‘廷奎村’。”张国华说,“他曾使用过的纺纱筒,静静地陈列在纪念馆中,看似朴实无华,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它见证了季廷奎在农抗会时期,与群众并肩奋斗的日日夜夜。它凝聚着海门人民在反‘清乡’斗争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正是无数这样的纺纱筒,织就了抵御外敌的‘战袍’,纺出了民族不屈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