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海门的农业领域,有一位被称为“茄子大王”的新农人——万继明,他所培育的各类茄子秧苗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起步之艰,初涉农业挑战
在海门从事种植农业的过程中,万继明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他亲力亲为培育市场、积累经验、不断转型升级的历程。
蔬菜种植的关键在于种苗和管理,而工厂化生产管理又是劳动密集型的。从肥水控制到蔬菜生长过程中的病害防治,再到采收过程中的冷藏保鲜和运输,每一个环节都如同与时间赛跑。“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万继明对此深有体会。忙季时,他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每天早上4点起床,一直忙碌到晚上11点,即便如此拼命苦干,他还得面对销售渠道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无奈。有时,一个大棚的蔬菜由于农药检测不过关被蔬菜批发市场拒收,损失惨重。
为了改变这种困境,万继明决定从提升自己对农业的认知和自身能力出发。他自费前往南通科技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农业科技,力求解决工厂化种植遇到的诸多实际问题。然而,单纯的种植业太过辛苦,在散户经营模式下,市场价格波动完全无法掌控。于是,万继明开始了第二次转型——从事农资销售。他敏锐地发现,转型到农资经营的切入点在于供应市场畅销的良种。当时,周边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知道他有渠道,经常请他从山东代购西葫芦的种子。这个品种在一段时间内市场火爆,价格居高不下,利润丰厚,农户对种子的需求旺盛。精明的万继明把农资店开在海门富江路的蔬菜批发市场大门边,这里每天买菜和卖菜的人来来往往,门店生意凭借着区位优势迅速红火起来。他以经营各种蔬菜种子为主,兼带其他农资产品。
转型之路,探索成功方向
在积累了一定的农业知识和蔬菜种植经验后,万继明成为专业合作社里小有名气的土专家。喜欢琢磨和钻研的他发现了农作物集约化种植中常见的问题——“连作障碍”。在同一块地里连续种植同一品种或近缘品种的蔬菜,几年后会出现各种病害,尤其是茄果类蔬菜,容易出现枯萎病而减产,品质和生育状况也会变差,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大批死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海门区农业农村局的牵头下,万继明邀请上海农学院的技术人员亲临普农农业育苗基地观察分析,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解决方案——通过野生茄子的根部和普通茄子秧苗进行嫁接。这项通常应用在果树上的嫁接技术,在蔬菜种植上还处于起步试验阶段。但当地留守农户受传统农业几十年的小农意识影响,对嫁接苗新事物心存顾虑,思想一时难以转变。万继明只能循序渐进地耐心向农户介绍推广,经过反复劝说,让农户零风险赊账、先拿苗种植成功后结算,同时劝说农户采取比对方式,在自留地里嫁接苗和常规苗各种一半。最终,专业农户当年种植嫁接苗一举获得成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项实用型技术的成功推广,获得了南通农业科技进步奖,也带动了周边及长三角地区专业合作社农户纷纷前来观摩,订单源源不断。以茄果类蔬菜嫁接茄秧苗,一年到头根本供不应求。多年的实践证明,嫁接苗实用技术基本解决了连续种植同一品种或近缘品种的“连作障碍”,茄果的商品性和品质口感大大提升,产量增产一倍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万继明以自己的探索精神和真诚态度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实现了自己和合作农户的“双赢”。
科技引领,展望农业未来
作为新一代知识型农民的代表,万继明深知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他的青皮茄工厂化嫁接育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南通第一届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南通市农业科技推广奖等荣誉。
现代农业生产看似门槛低,实则是一个各环节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制约的综合性工程。如果没有规模和稳定的全产业链销售渠道,没有市场对路的新品开发,要取得成功并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困难的。万继明是幸运的,在每次转型关键期,他都能很好地把握住关键点。他高于一般从业者的经营意识和品牌意识,从他为产品注册“普农”商标便可见一斑。他爱琢磨、爱钻研,一丝不苟注重每个细节,为人憨厚质朴、务实低调,这些都是他成功的必要因素。
由于“普农”茄果嫁接苗市场供不应求,现有的15000平方米育苗基地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万继明在每年投入农业先进生产设备80万元的基础上,大手笔投入300多万元,在海门悦来镇新辟一片育苗基地,面积是现有基地的数倍。投产后每年预期产出不低于1500万元。新基地以新品育苗和嫁接育苗为主,同时恢复工厂化蔬菜生产,如西芹、甘蓝、有机花菜、樱桃番茄等,拓展新品蔬菜的种植。通过比对试验获得经验和数据,为推广大面积种植打下基础。
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落实体系和“三农政策”,对农业生产税收全免,在水电和道路、涵管等配套设施上大力投入,构建了完善的体系,凝聚起强大的合力。万继明感慨道:“如果没有基础设施的政府投入,我们搞农业的是不可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的。”他对未来高科技农业发展充满信心。